top of page

從行為目的理解與改善親子關係:Dreikurs 和 Soltz 的觀點

本文旨在探討 Dreikurs 和 Soltz 在其著作《Children: The Challenge》中對兒童行為背後動機的闡述,及其對改善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實踐應用。作者們認為,兒童的行為問題通常源於四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引起注意、取得權力、報復,以及展現無能,透過理解這些需求,父母可以更有效地與孩子互動,促進健康的關係發展。


在親子互動中,行為問題的出現往往是孩子試圖滿足特定內在需求的一種方式。Dreikurs 和 Soltz 提出了一個框架,用以分析和解釋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行為動機分析


  1. 引起注意: 孩子們可能會透過行為問題來爭取成人的注意,尤其是當他們感覺被忽略或不被重視時。這種行為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成為焦點來獲得關愛和關注。

  2. 取得權力: 當孩子感到自己在某些情境下無法控制或無法作出重要決定時,他們可能會通過反抗或顯示獨立性來尋求控制感和自主權。

  3. 報復: 若孩子感到受到傷害或在情感上感受到不公,他們可能會通過敵對或攻擊性行為來表達不滿和報復心理。

  4. 展現無能: 在其他策略無效時,孩子可能表現出無力感,這不僅可以減少來自父母的期望壓力,也可能引起他人的同情或援助。


實踐應用


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對於父母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關鍵的洞察,有助於選擇更恰當的應對策略。這不僅可以減少家庭中的衝突,還可以支持孩子的情感健康和社會適應。


結論


Dreikurs 和 Soltz 通過揭示兒童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理論框架,來指導父母如何以更理解和人道的方式回應兒童的需求。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建立更穩固和諧的親子關係,也促進了孩子的整體發展。


Reference:

Dreikurs, R., & S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分析與培養

行為指的是我們觀察到、聽到及內心感受到的孩子所展現的具體舉動,這些舉動讓我們立刻能判斷其在社會中的適當性。這包括在商場中的失控哭泣、打擊弟妹、作業上的不誠實、頂嘴、惡意言語等。這些及更多不良行為,是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改正的。我相信您也曾經歷過類似情況,並能理解我的觀點。...

 
 

Contact

P.O. Box 119

Tai Po Post Office

Tai Po, N.T. Hong Kong​​

+852 51112014​ (Whatsapp)

 

info@trivia-counselling.com

  • Facebook
  • Instagram
  • LinkedIn

Copyright © 2025 -  Trivia Counselling Servic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