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分析與培養
- Tobias (Toby) Lee
- 2024年7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行為指的是我們觀察到、聽到及內心感受到的孩子所展現的具體舉動,這些舉動讓我們立刻能判斷其在社會中的適當性。這包括在商場中的失控哭泣、打擊弟妹、作業上的不誠實、頂嘴、惡意言語等。這些及更多不良行為,是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改正的。我相信您也曾經歷過類似情況,並能理解我的觀點。
然而,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與改變孩子的態度有何區別?那麼,態度又是什麼呢?
行為是外在的表現,而態度則深植於內心。行為是具體的行動,而態度則是對生活的觀點。行為可被直接見到,而態度往往隱藏且難以捉摸。行為較為即時和衝動,而態度則具有長期性。行為是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而態度則奠基於他們的性格。
行為發生在當下,而態度則形塑了他們的未來。
作為現代父母,我們面臨的挑戰不僅是孩子的不良行為,更核心的是不良態度的根源,例如:
不良態度反映了一種負面的生活觀。那些視世界為冷漠無情之地的孩子,往往表現出自私和冷漠。因為他們相信這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他們可能以粗魯、無禮和不容忍的態度對待他人。
不良態度往往源自不良行為模式。易怒的孩子可能會以咬人、打人、發脾氣或打架等不健康方式表達憤怒。若不進行適當引導,這些不良行為將演變為壞習慣,逐漸形成負面態度,即「我會用憤怒來達成我的目的」。
不良態度往往隱藏且不易察覺。缺乏安全感、恐懼和焦慮的孩子可能透過悲觀、嫉妒和憤世嫉俗的態度來掩飾或補償他們的情緒。
不良態度根深蒂固,可能伴隨一生。若父母總是為孩子收拾爛攤子,孩子可能形成終生的依賴、成癮和操控行為。
不良的態度是塑造不良品格的基礎。那些學會逃避責任和合作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成為道德觀扭曲的成年人。
不良的態度可能導致一生的不滿足和社會隔離。被寵壞、自我中心、傲慢和無禮的孩子可能難以建立持久的親密關係或找到個人成就感。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態度問題直到青春期或少年時期才開始顯現。然而,時代已經變了,留意的父母會發現,即使是四歲的孩子也可能展現出嚴重不良態度的所有典型特徵。這種態度不僅包括頂嘴、貪婪、操縱、專橫甚至抗拒行為,而這些行為無疑是在通知我們:這些小家伙可能正在走向品格不良和道德智慧缺失的道路,更不用說這種態度對家庭和諧的破壞了。因此,絕不要以為不良態度只是孩子開始觀看MTV、使用手機、發送即時電子郵件和玩電子遊戲時才開始的。
當然,孩子們的起初表現並非如此:不良態度的開始通常是從一些較小但同樣令人煩惱的行為開始的——如發出哭鬧的聲音、冒失的評論或對成人請求的冷淡回應。父母通常認為孩子的行為只是“一時的階段”或偶然的失誤,因此沒有予以重視。
這正是我們的錯誤所在。如果不在早期制止,這種問題很容易擴散。請注意:不良態度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如果家中有其他兄弟姐妹,他們很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有一點是明確的,不良態度的孩子來自各種大小、性別、年齡和文化。他們可能富裕或貧窮;居住在鄉村、城市或郊區;就讀於私立或公立學校;來自多胞胎家庭或獨生子女家庭;與單親或雙親居住。他們生活的多樣性似乎對於他們是否會獲得這種可怕的病症影響不大,而有一個因素顯然最大預測因子:孩子被允許在沒有反對的情況下發展不良態度,由於缺乏阻力或反應,這些不良態度得以繁盛和增長。
Reference:
Borba, M. (2004). Don't Give Me That Attitude!: 24 Rude, Selfish, Insensitive Things Kids Do and How to Stop Them: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