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具有道德認同 (Moral Identity) 和同理心的孩子:Dr. Michele Borba 的心理教育觀點
- Tobias (Toby) Lee
- 2024年5月2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4年7月1日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不僅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孩子個人成長和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心理教育專家 Dr. Michele Borba 強調,透過正確的引導和表率,我們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道德認同和倫理行為。以下是一些根據 Dr. Borba 研究的策略,以幫助孩子內化良好的道德品格。
觀察孩子對讚美的反應
在現實生活中,留意孩子如何回應對其的讚美非常重要。孩子可能因為過度讚美而表現出以下幾種反應:
過度自信或忽視他人貢獻。
對讚美過於依賴,經常尋求確認。
期待或要求獲得更多的讚美。
通過貶低他人來提升自己的自我感覺。
若發現孩子出現這些情況,家長和教育者應考慮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讚美方式。
讚美孩子的品格,而非行為
根據 Dr. Borba 的研究,讚美孩子的品格而非單一行為會更加強化他們的自我認同。例如,告訴孩子「你是一個喜歡幫助別人的人」,而非僅僅讚美他們的一次善舉。這種方式有助於孩子將慷慨和關心他人視為他們個性的一部分。
使用名詞強化身份認同
在《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一書中,Adam Grant 揭示了使用名詞(如「助人者」)而非動詞(如「幫助別人」)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的助人行為。這種語言上的細微變化能夠鼓勵孩子將助人行為視為自己身份的一部分。
以身作則
實驗表明,孩子們會模仿大人的行為。當教育者和家長在做出捐贈決定時表現出慷慨,孩子們也會跟隨這一榜樣。這種觀察學習是影響孩子長期行為的強大工具。
教導堅持正義
Dr. Borba 建議使用一套稱為 REFUSE 的技巧,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堅持自己的信念並抵抗誘惑:
R (Review who you are):回顧自己的價值觀。
E (Express your belief):清晰表達個人信念。
F (Firm voice):使用堅定的語氣。
U (Use strong posture):展現堅決的體態語言。
S (Say no and don't give in):堅定地說不,不妥協。
E (Exit):在必要時離開現場。
通過這些策略,我們不僅教導孩子如何表現出同理心,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正面且積極的自我形象。 Dr. Michele Borba 的研究和建議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框架,家長和教育者可以根據這些指導原則來培養下一代的道德領袖。
Reference:
Borba, M. (2016). UnSelfie: Why Empathetic Kids Succeed in Our All-About-Me World: Touchstone.